在诸葛瞻战死绵竹后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,蜀汉的朝廷震动不已!蜀地自刘备入川以来,已有数十年未见战乱,突然得知魏军逼近,整个成都不仅官员恐慌,百姓也都开始纷纷逃散,城中陷入了混乱。
由于张翼与诸葛瞻先后北上征战,成都城内几乎没有足够的兵力防守,此时的蜀汉已无力抵御魏军。如果后主刘禅仍然决定继续抗战,只剩下两条路可走:
一是撤退至南中七郡,凭借山险水泽,依托地理优势自守;
二是顺江而下,固守永安,以求与东吴联合抵抗。
然而,后主刘禅迟迟未能做出决定,于是谯周趁机力主投降,提出如果依附吴国,蜀汉自然会臣服于吴,而吴也不可能并吞魏国。更有甚者,他认为如果蜀汉投降魏国,不仅可以避免直接的屈辱,还能保证某种形式的政治地位。谯周还进一步表态,若刘禅决定归顺魏国,魏国若不给予封土,他愿亲自前往京城争取。
虽然许多人犹豫不决,但也有一部分人倾向投降,他们最担心的是,若不投降,邓艾可能不会允许他们屈服。看到局势逐渐向不利方向发展,刘禅的信念动摇了。
展开剩余73%当时北地王刘谌依旧有着刘备时期的决心,他提议背水一战,以保社稷,但最终未能说服刘禅。刘谌愤怒至极,悲痛欲绝地自杀,并且在临终前亲手杀死妻子,场面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悲痛欲泣。
与此同时,蜀南的霍弋也请求率军前来保卫成都,然而刘禅拒绝了他的请求。霍弋是名将霍峻之子,霍峻曾在刘备入蜀时立下赫赫战功,尽管在刘备阵营中名气不大,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不可小觑。霍弋后来在晋朝也立下了巨大功勋,统一南方,为晋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。
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思考,刘禅最终决定听从谯周的建议,带着太子、诸王和群臣,前往军营投降魏国。蜀汉的灭亡似乎已是不可避免。
这一战,魏国的功勋极为显著,尤其是邓艾与钟会,他们几乎以最小的代价,成功攻占了蜀汉。而对于蜀汉来说,虽然敌人步步逼近,但内部分裂和长期的疲弊,使得它的灭亡几乎没有任何悬念。
这时,姜维依然坚守剑阁,尽管魏军遭遇困难,但由于粮道问题,钟会最终决定撤退。然而,姜维很快得知诸葛瞻在绵竹的战败消息后,决心放弃剑阁,试图寻找其他的出路。
姜维的撤退方向令人疑惑,他选择绕道而行,可能是想观望成都的形势再做决定。最终,钟会带领魏军成功突破剑阁,占领涪城,姜维被迫放下武器,前去投降。尽管姜维及其部将们心中充满愤怒,但面对后主已经决定投降的现实,姜维只得顺从命令。
一度以恢复汉室为目标的姜维,最终投降钟会,后者厚待他,并赞扬他是魏国的名将。但钟会并不满足于只做蜀汉的降将,早有反叛之心,他不愿再屈居人下,最终决定背叛魏国。
然而,邓艾在攻占成都后,并未被大家视为英雄。随着邓艾的一些自作主张,如任命蜀地官员、私自处理后主问题等,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。司马昭认为邓艾有图谋自己割据益州的想法,并因此决定将邓艾除去。
邓艾最终被捕,朝廷开始对他进行处理,他曾在灭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,却在权力斗争中败北。钟会成功通过了自己的计划,成为了新的主宰,继续在蜀地展开自己的政治布局。最终,这场历史上最艰难的灭蜀战役以魏军的胜利而告终,但魏国也付出了极高的政治代价,邓艾和钟会的争斗使得整个局势变得复杂多变。
邓艾的失败,实际上反映了他过度自信和对政治复杂性的误判,最终成为了司马昭为自己清除障碍的工具。而在这一切背后,蜀汉的灭亡,源自内部分裂和长期的疲弱,最终酿成了无法避免的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